首页

国产在线观看

时间:2025-05-25 23:18:13 作者:中国经济靠什么“顶住了压力”? 浏览量:67365

  经济随笔丨中国经济靠什么“顶住了压力”?

  近日,4月份主要经济指标公布。有一个细节:各方面谈今年以来的经济形势,不约而同地说到——中国经济“顶住了压力”。

  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付凌晖说,4月份,面对外部冲击影响加大、内部困难挑战叠加的复杂局面,“国民经济顶住压力稳定增长”。国家发展改革委新闻发言人李超说,面对严峻复杂的外部环境,“消费投资稳定增长、出口顶住巨大的外部压力保持增长”,中国经济运行“展现出强大的抗压能力和内生动力”。

  有压力,是寻常事。如此强调“顶住压力”,又不寻常。

  今年以来的中国经济,顶住了哪些压力?靠什么顶住了压力?顶住压力意味着什么?怎么继续顶住压力?如何把压力变为动力?——压力是测试题,检验着中国经济的韧性。

  巨大的压力首先来自外部。这4个月,国际环境的急剧变化,有目共睹。很多分析者曾认为,到3、4月份,中美贸易遭受的冲击,就会体现在经济数据里。然而,我国货物进出口依然保持了持续增长,4月份同比增长5.6%,1—4月份同比增长2.4%。

  外贸稳住,殊为不易。靠什么?

  一靠多元化。尽管对美贸易出现下滑,但对东盟、韩国、日本、中亚五国出口快速增长,对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的进出口加快。这边不亮那边亮,一边不亮多边亮。

  二靠及时应变。特别是民营外贸企业,看数据,增长在加快;看过程,应变是常态。供应链出现波动时,拼的是调整能力。历经几十年风雨,中国外贸企业是应变的“老把式”。

  三靠坚实基础。我国产业体系完整,在全球产业链中占据重要地位。遇到变数大的外部冲击时,腾挪的空间大,抗压的韧性强。“压舱石”分量重,大风大浪里的船,才稳得住。

  中国经济的“外”与“内”,从来辩证统一。“统筹国内经济工作和国际经贸斗争”,4月25日的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关键要求。外贸能顶住压力、稳住局面,不只是靠涉“外”的努力,更根本的,还是靠“内”功。

  国内需求不足也是一种压力。压力,正在被转化成拓展内需空间的动力。多方努力中,特别要说说“两重”与“两新”,一个分量重,一个新意足。

  “两重”——国家重大战略实施和重点领域安全能力建设,从去年春天起步。“两重”聚焦发展急需、常规手段解决不了、多年想办而未能办、需要中央层面推动的大事要事。去年,7000亿元超长期特别国债支持了1465个“两重”项目,今年刚4个多月,资金已安排了近5000亿元。

  钱投下去,项目建起来,“扩内需、稳增长、惠民生”,作用已显现。沿长江交通基础设施、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高标准农田建设、城市地下管网、“三北”工程等,既体现国家意志,也增进民生福祉。干一件,成一件,体现着顶住外部压力,“坚定不移办好自己的事”。

  “两新”——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今年继续加力扩围,焕发了消费活力,也拉动了投资增长。广大消费者“用脚投票”,参与度很高。到“五一”长假结束时,全国汽车以旧换新补贴申请量突破300万份,12类家电以旧换新产品卖出了5500万台,手机等数码产品卖出了4100万件,1.2亿人次的消费者享受了以旧换新补贴。

  “1.2亿人次”,对于扩内需来说,这是个了不起的数字。

  中国经济,像个很有劲儿的弹簧。压力越大,弹起得越有力。今年以来,与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相关的经济数据,普遍向好。这为继续顶住压力、始终在风浪中“办好自己的事”,提供着持续输出的新动能。

  中国经济靠什么“顶住了压力”?党的领导,制度优势,超大规模市场,亿万人民创造,这是根本。

  前4个月“顶住了压力”,并不意味着可以松口气了。困难与挑战,仍然摆在面前。复杂严峻的形势,还将长期存在。

  顶住压力,从来是中国经济参与者的必修课。

  顶住压力,没有一劳永逸的“一招鲜”,得守正创新,不断拿出管用的好办法。

  顶住压力,不是被动死扛,而是主动向新向前。

  (文丨总台特约评论员 杨禹)

展开全文
相关文章
传统超算算不动的问题 这台量子模拟器解决了

林剑表示,华为等中国通信企业在欧洲运营了多年,为欧洲建设了高质量的通信基础设施,创造了大量就业和税收,没有任何证据表明其危害欧洲国家的国家安全。将经贸科技问题政治化,只会破坏正常的技术交流与合作,不符合任何一方的利益。

太阳再次爆发X级耀斑 会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哪些影响?专家分析

北京11月20日电(邵萌 李京统)11月,上海市公安局闵行分局陆续接到了反映同一件事情的数百通报警电话,报警人来自全国多个省份,他们均表示,自己在“奢侈品购物平台”麦多多上买到的黄金迟迟不发货不退款,平台方也失联了。

(沿着边境看中国 美丽新疆展风华)中哈霍尔果斯国际边境合作中心持续提升通关效率

中国航天科技国际交流中心副主任周岫彬在采访中介绍,全国青少年航天创新大赛为青少年搭建了一个探索宇宙、追梦航天的平台,通过设计紧扣青少年兴趣点的赛项,让青少年在参加比赛的过程中,了解航天、热爱航天、投身航天,培养一批未来的科技创新人才,为建设航天强国积蓄后备力量。(完)

河南首次开通中越柬公铁联运国际班列

北京3月29日电(记者 刘文文)文化和旅游部资源开发司副司长吴科锋29日在北京说,将积极推动旅游景区等旅游场所提升便利化水平,更好服务老年人和入境来华游客需求,助力旅游业的恢复振兴。

中国将实施国内首次在轨水生生态研究项目

有网友在社交平台分享了自己实地打卡静音车厢的体验。一位网友谈到,静音车厢里的乘客都很安静,基本只能听到高铁运行的声音,没有人大声交谈,也没有人外放短视频,还看到孩子们在座位上写起了作业,期间会有“关音菩萨”(指乘务员)呼吁和监督乘客保持安静。

相关资讯
热门资讯